时间:2023/9/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人大代表赵天波正在查看蜂糖李情况。

盛夏六月,走在凉都六盘水的大地上,一处处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点缀城乡,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农舍错落有致,一条条通组达户的道路宽畅洁净,一群群热情高涨的人大代表挥汗如雨……在六盘水市,伴随着“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人大工作“一盘棋”思想,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代表履职,全面启动“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积极动员各级人大代表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代表引领为乡村振兴添“彩”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人民利益发声,守护百姓衣食住行......他们是基层干部,是人民教师,是企业家,是众多扎根基层、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大代表。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人大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履职最好的回应。

“以前没有路只有一条河,我们到街道拉肥料卖农产品要靠人背,如今,修了这座桥,出门回家太方便喽。”村民曹志学乐得合不拢嘴。

曹志学所说的桥,位于水城区海坪街道海姑塘组河边(小地名)。水城区人大代表姚军发在接访中听到村民反映,该组有20多户多人每天出门回家都要过河趟水,出行不方便还存在安全隐患。姚军发积极向街道人大反映,街道人大克服困难硬“挤”出五万元的办公经费用于修建道路和桥梁,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走上了“放心桥”。

近年来,全市各级人大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人大工作要点,吹响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号角——

六枝特区按照“周督导、月调度、季观摩”的推进方式,强化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盘州市坚持“紧盯一个目标”“搭建两个平台”“坚持三个原则”“强化四级联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投入乡村振兴工作;

水城区充分利用代表联络站(室),建立“周接待、月学习、季监督、年述职”的活动机制,切实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钟山区坚持以“五个振兴”为抓手,着力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重点难点破题。

为深入推进主题活动开展,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各市(特区、区)调研和督导,实地走访岩脚镇青杠林村、坪地乡小树林村、海坪街道阿娄社区、大湾镇开化村等10余个主题活动示范点;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多次率选任联委分赴各市(特区、区)调研,并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实行“周调度”安排,推进主题活动往深里往实里走。

在六盘水名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名是乡镇人大代表,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代表履行职责。

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塑“形”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6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六枝特区月亮河乡月亮河村的六枝特区思甜园种植有限公司的蜂糖李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李子树上点缀着一颗颗乒乓球大的李子,让人垂涎欲滴。

该公司负责人赵天波是市、乡人大代表。为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五员”(即引领员、联络员、宣传部、战斗员、监督员)作用,年返乡创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赵天波主动将自己的蜂糖李种植基地作为义务学习实践基地,大大提升了蜂糖李种植户的产业管护水平和种植技术。

赵天波说,“我是返乡创业者,更是一名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五员”作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贡献基层人大代表的力量。”

站在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蔬菜基地,满眼一片青翠。

大河镇大桥村是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菜蓝子”基地,种植品种单一、销售渠道狭窄、价格竞争缺乏优势一直制约着当地百姓的发展。

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李斌通过学习种植技术,把自己家在坝区的4亩地改成菜品大棚进行试种。没想到,他这一创新,使他成了技术推广能人。

“在种植过程中,人大代表的作用非常大,不但干给我们看,带着我们干,还帮我们解决农药、化肥、以及销售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正在捆绑豆角的大桥村二组村民陈正虎告诉记者。

“在大桥兴旺的蔬菜产业中,人大代表既谋划,又实干,真正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钟山区人大有关工作人员说。

赵天波、李斌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仅仅是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全市“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中,各市(特区、区)人大常委会、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各村居与农业农村部门沟通协调,综合考虑示范村的领导班子、党员队伍、运行机制、村容村貌、基本保障、产业经济等软件和硬件条件,选准选好有代表性、综合实力强的第一批示范点和样板村。年,把郎岱镇、坪地乡、蟠龙镇、大河镇和补雨村、贾西村、倮么村、海螺村纳入样板镇、样板村进行集中打造。

样板镇和样板村利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基层治理等政策优势和人大制度优势、人才技能优势,突出特色亮点,不断擦亮示范点名片,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样板”带来的力量,增强了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提高了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的影响力、执行力和感召力。

环境提升为乡村振兴铸“魂”

6月的凉都乡村田野,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整洁平坦的水泥路户户直通,农家小院温馨别致,浓厚乡韵令人流连……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改善。

走进六枝特区岩脚镇青杠林村三组,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通村入户路、色彩斑斓的文化墙……一幅溢满乡愁的田园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宜居农房的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因地制宜采用微改造、织补、修复等手法,体现了乡土、乡愁、乡情。”青杠林村支书陈凯说。

“这里是我们的休闲凉亭——‘围庐’。”陈凯指着一间凉亭说:“以前每天都有村民坐在这里吹牛摆龙门阵,为改善老百姓休闲环境,我们准备在这里修建凉亭,但遇到了问题,这片土地涉及两家人,其中一户不太配合,另一户是青杠林村往届人大代表范朝刚。范朝刚得知这件事后,主动和这家人协商,用自己的土地调换他家的土地,才有了今天的“围庐””。

“老代表范朝刚发挥人大代表的余热,当好‘引领员’‘战斗员’,这个头带得好!”大家由衷点赞。

近年来,全市各级人大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找准切入口与着力点,着力打造内外兼修的美丽村庄,提升乡村颜值,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和水平。

乡村振兴,是激荡在神州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是回荡在每一个凉都人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已然在路上。(记者严显艳实习生潘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6030.html

------分隔线----------------------------